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慈善公益报>评论 > 慈善公益报>百家争鸣

旅俄杂弹(之五)

时间2018-10-31 10:34:04   来源:慈善公益报 

 


 

 文化之旅


 
列宁的草屋
 
 
小屋.jpg
列宁书写《国家与革命》的草屋原址(草屋为复制品)。

      中国中年以上的人们,大多学过一篇语文课文:《列宁的草屋》。我们这个旅行团,除领队外,35人全是49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听说此行有参观传说中的这间小屋的项目,大家都很兴奋。
      书本上讲的列宁的草屋,是指1917年7月,由于临时政府的反水,刚刚回国公开领导布尔什维克斗争的列宁,又遭到克伦斯基新联合政府的通缉。列宁只得从布尔什维克指挥总部克舍辛维卡娅宫撤出,转入地下。面对联合政府的抓捕,列宁东躲西藏,频频转移,在同志们的掩护下,数次化险为夷。面对联合政府制造的列宁是德国间谍的谣言,列宁为了揭露敌人阴谋,准备出庭为自己辩护。但是,党内多数同志出于对列宁的安全考虑,反对列宁公开露面。如何安置列宁,情况十分危急。这时,一位可靠的布尔什维克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掩护列宁的工作。他就是工人党员尼·亚·叶梅利扬诺夫。7月22日深夜,化了妆的列宁和季诺维也夫来到了靠近芬兰的拉兹里夫车站的叶梅利扬诺夫的家。
      我们要去的第一站就是这个家。
      事情已经过去101年,这个家还在吗?是个什么样子?周围有什么景致?我们急切地想知道。
      32公里的路程,大约走了一个小时。一路上,车窗两边,绿树成荫,白桦林和柞木林,相杂相间,密树深处,间或有小河流淌。越靠近目的地,道路两边的杂树花草中间,风格各异的小别墅越多。导游说,这些都是城里人自己盖的别墅,那是赫鲁晓夫干的好事,把城市周边的荒草林地分给各家各户,以应对市场农副产品供应之不足。
      车在一个交叉路口停住了,导游说,司机不认得路了,我们都没来过。他下车走到一块貌似宣传栏跟前。比划着,突然回头说,对了,就是这里。于是让大家下车。这时,一位美女走过来,他们叽里呱啦几句之后,我们就跟着美女在林子里拐了几个弯,来到了一个开阔地。
      在一个玻璃罩着的小木屋跟前,站着一个酷小伙,我们明白,他是专门等我们的。讲解就在木屋前面开始了。原来,这间木屋,就是100年前叶梅利杨诺夫的家。叶在附近沙皇的拉兹里夫兵工厂工作,全家七口就住这间小屋子。列宁和季诺维也夫到来以后,他们给列宁腾出一个小间,孩子们就钻进门口一个小间,铺上的小叶姜草里睡觉。对于小叶姜草,我是很熟悉的,当年到东北下乡当马倌,夏季天天割这种草,晚上休息也钻在这草的草堆里打旽。我爱人当即拍了一张照片以示留念。
      讲解说,当时,政府四处抓捕列宁,除了密探,还大价钱悬赏,地主富农都蠢蠢欲动,叶觉得还是不安全,就在离火车站五、六公里的拉兹里夫湖对面租了一片草地,把列宁和季诺维也夫装扮成雇用的芬兰打草人,躲藏在湖边的草地上。于是就有了流芳后世的小草屋。草屋者,我们东北的马架子也,老铁兵开发北大荒,最初住的也是这样子。列宁住了大约一个来月,期间,列宁通过奥尔忠尼启则与中央委员会联系,保持着对斗争的领导,就在这草棚里,列宁居然写出了《国家与革命》这部传世之作。
      草棚与小木屋相距数公里。木屋的边上,就是一条小溪。小溪边,我们见到一位老者,他告诉我们,叶就是在这里,解开系着的小舟,通过水道将列宁送到拉兹里夫湖对岸的。他说,叶当时选择这里作为列宁的避护所,就是考虑到这里既有陆路又有林子还有水道,且水道比较复杂,拉兹里夫湖原来不是这样的,沙皇为了修建军工厂,筑起一道坝,就分成两半,所以,后来称这个湖为姐妹湖。
      经导游介绍,这位老者原来就是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这里工作几十年了。按照导游说法,要去草棚,走路很远,建议我们开车过去。车停下后,我们随导游又走了大约七八分钟路程。林间小道弯弯曲曲,到处是灌木丛和杂树林,秋霜刚下,那些经不住寒意的植物,开始变红,红绿相间,反而比纯绿更觉多彩多姿。在小草棚前,导游说,现在的小草棚不是原来的,但这里是原址。1924年,列宁去世后,叶很悲痛,他觉得应该把列宁住过的草棚保留下来,就向苏维埃政府提出建议。政府很快同意了他的想法,并发动大家就建立博物馆设计方案,于是就有了她身后的雕塑:一尊花岗岩雕琢的码头和窝棚。雕塑的对面,茵茵绿草上,耸立着一尊雪白的汉白玉列宁巨形头像,与它遥遥相对的,是一尊从圣彼得堡运来的列宁全身塑像。讲解员说,那可是圣彼得堡最大的一尊列宁雕像。
      博物馆是1928年7月开业的。在陈列室里,我们看到了历年前来参观的人数统计,大约地说,20世纪六十年代,观众达到高潮,七十年代平均每年有57万观众,八十年代,平均54万,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博物馆一度没有管理。直到2006年,列宁窝棚博物馆群又重新开放,现在有三十个工作人员,经费列入了国家编制。我们问,中国的游客大约多少,讲解员略做思考,说每月大约有4、5批吧。
      列宁的草屋,一个世纪的沧桑,见证了事业的不易,见证了道路的曲折,见证了信仰的力量。( 石国雄)
 
 
 
 

责任编辑:csgyb2

上一篇:旅俄杂弹(之四)
下一篇:旅俄杂弹(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