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慈善公益报>评论 > 慈善公益报>时评

警惕“一分现金也不能发”的懒政

时间2019-02-27 10:37:26   来源:慈善公益报 

 


 

       往年春节前后,各镇村都会给老人和困难家庭发放一笔慰问金。但自去年年底起,有的省市要求县市区不得发放现金,必须将慰问金打到卡上。一位村党总支书记无奈地说:“这种规定,对村干部来说,肯定省事了,把钱打到卡上就可以了事,但群众就麻烦了。”
        一个电话,一个口头通知,方便了自己,却麻烦了群众。此言一点不错。因为农村老人取慰问金有诸多不便。慰问金打到银行卡上,百姓取钱要到镇上去取。这段路程对许多老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老人大多不熟悉银行流程,遇到银行中午休息,一整天就耗在取钱上了。如果委托子女取钱,碰上不孝顺的子女,有可能将慰问金私吞。而对于那些残疾人,则更麻烦。老人对此有意见,村干部则说,这是“上面规定”。
       “上面规定”,有没有道理?站在“上面”还是“下面”看问题,结论大不一样。对困难家庭来说,这一笔慰问金,意义往往要超出那千百块钱。原先,镇村干部拿着现金上门慰问,可以借机嘘寒问暖,谈谈家常,拉近干群关系。接收者通常签字确认,不会写字的则按手印。既送去了温暖,又了解了民情。现在,钱冷冰冰地朝银行卡里一打,省事是省事了,规范也规范了,但这样的决策和执行,离百姓的认可却很远——说得严重点,这是“拿着钥匙不开锁”的一个典型,是一种“懒政”。
       有的时候,“上面规定”更被当作了下面不干事、少干事的托词。这是个老话题。有些干部至今信奉“苦干不如巧干、巧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这个“巧”干,不是智慧灵巧的“巧”,而是投机取巧的“巧”。有的人把“不干事”作为“不出事”的应对之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甘当无所作为的“撞钟和尚”,喜欢做既懒又庸的“太平官”。有的干部,还患上了“新技术依赖症”,不想下基层,迈不开双腿,只在办公室里用QQ群、微信群发号施令,导致工作安排脱离实际;有的干部只通过手机APP、官方微博与群众交流,党群干群距离渐行渐远……“键对键”固然可解决一部分问题,但“面对面”的那种亲近的效果,却渐行渐远了。
       懒政和庸官是联系在一起的。懒政必然出庸官。懒政并非简单的不作为,或者是官员对自身职责的轻浮执行。有人曾经研究所谓的“庸官懒政”,在现实行政生态中,除缺乏责任心,更多的是缺乏创新力,缺乏真本事,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换言之,有的官员缺乏治理的能力,不依责而行,缺乏创新精神和持续工作的激情,都可归于“庸官懒政”一类。初唐有个著名庸官,名叫苏味道,曾几度拜相。史书上说他擅长陈奏,多说空话,但他出任宰相期间,没有任何建树。他曾经对人说,自己处事不想明快决断,因为决断错了,会引来指责,所以“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我的决定,你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也可以作那样的理解,让别人抓不到任何把柄。“模棱两可”的成语就出于此。因此,时人又称苏味道为“苏模棱”。今天,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苏模棱”式人物恐怕还是不少。
       有人说,不作为的懒政,总要比“乱作为”好一些。这话初听有理,其实不然。不作为是“乱作为”的另一端,不作为是“乱作为”的异化。不作为和“乱作为”,乃是同根生,都是唯一己的利益为先。如果把“乱作为”看作是一种滥用权力的话,那么,“不作为”则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了一种摆设,为民服务成为一句空话。回到那“一分钱现金也不得发放”的烦心事,除了“一刀切”的“懒”,难道真的没有一点“乱作为”的影子吗?(吴兴人
 
 
 

责任编辑:csgyb2

上一篇:唯自我约束 方得自由发展
下一篇:精准脱贫必须做到 “尽锐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