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慈善公益报>评论 > 慈善公益报>时评

构筑新时代大慈善格局

时间2020-04-15 09:00:27   来源: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钟开有)慈善是道德的积累,伟大的事业。树立慈善意识,参与慈善活动,发展慈善事业,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慈善事业也必然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大格局转变。

大慈善格局之“大”   

  慈善由地域化向国际化转变。过去有“慈善无国界”之说,进入现代,慈善无地域之分的特点更加明显,慈善的国际化互动成为普遍现象。世界上某个国家遭受了重大自然灾害或发生重大疾病,各国都可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伸出援手,进行物质上、道义上的帮助。中国人可以依法去别国做慈善,外国人也可以依法来中国做慈善。例如,美国LDS慈善会、韩国衣恋集团等境外慈善组织来到中国的一些贫困地区,做了十几年的关爱贫困儿童、关爱残疾人、关爱贫困高中生等慈善救助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慈善机构建制向多元化转变。《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可以采取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这就为加快构建慈善多元发展新格局提供了制度保障。只要符合国家法规,谁都可以申请成立慈善机构,参与慈善活动。一地一域也可以有多个慈善机构,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慈善组织的建制中。

  参与慈善向大众化转变。慈善不再是过去少数富人的专利,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的“全民慈善”格局正在形成。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将成为常态。

  慈善内容向多样化转变。做慈善不仅仅是给予物质的帮助,还可以从精神、文化、技能、体力等方面给予帮助。近年来,随着慈善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和慈善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慈善内容的多样化发展。

  慈善募集方式向网络化转变。过去的善款善物募集主要依靠线下。现在“慈善+互联网”的格局已广泛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开创了大众慈善新的格局。

  慈善活动范围向广泛化转变。传统慈善活动基本上是指救助社会特困人群。而现代慈善领域有了很大扩展,根据《慈善法》规定,除了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以及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等传统慈善领域外,还新扩展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防治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内容。

  慈善服务领域向宽广化转变。志愿服务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服务对象没有特定的指向,凡是有需要帮助的人,志愿服务均可跟近。

  慈善行为向法制化转变。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慈善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慈善行为要符合法律法规,慈善活动要依法进行,要纳入法制化轨道。

  慈善宣传方式向现代化转变。传统的慈善宣传方式主要靠电视、报刊、户外等媒体,近年来,以网络、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冲击着人们接触和选择传媒的方式,慈善宣传方式也逐步向多元化的新媒体转变。

  促进慈善发展的措施向法定化转变。《慈善法》第77条至91条依法规定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党建引领慈善发展向常态化转变。党的建设在整个慈善工作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健全党建工作机构、理顺党建工作管理体系、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创新党建活动方式、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始终是慈善组织活动中必须坚持常态化的重要政治任务。

大慈善格局之“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传统的“小慈善”格局已远远不能适应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必然迈向“大慈善”格局。“大慈善”格局具有以下优势:

  有利于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从慈善实践看,现代慈善和传统慈善相比,其宽度、高度、厚度以及慈善组织的气度、力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就宽度而言,慈善不仅是救助鳏寡孤独残疾者和贫困人口、修路筑桥、行医送药等,还包括教、科、文、卫、体、环等内容。前者是传统慈善的主要内容,后者是现代慈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高度而言,慈善有改良社会风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缓解社会矛盾与冲突、化解社会风险与危机以及参与社会救助、社会治理等多种职能,这是传统慈善所不具备的。

  就厚度而言,慈善活动不再是单线条进行的,而是一项“立体化”“交互式”的大事业,慈善包括的慈善宣传与动员、慈善募捐与捐赠、慈善金融与企业、慈善项目策划与运作、慈善志愿服务等各个环节是密切关联、缺一不可的一个庞大系统。

  就慈善组织的气度和力度而言,各级慈善组织均是在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制度管理和社会监督下的社会组织,是全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动机”和“播种机”。慈善组织还是政府的慈善智库、慈善研究平台和慈善人才培训基地,慈善组织必须增强自身的气度、宽阔工作视野、承担使命责任,大手笔地发挥社会作用。在工作中,须不断加大力度,不断提升慈善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格局”的慈善就像演出一样,舞台的空间足够大,就可以使演出人员有充分的表演与展示。大慈善不仅使更多的人参与慈善,而且使更多的人得到慈善的帮助,感受到慈善的温暖。《慈善法》把慈善纳入社会救助、社会治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大格局。格局大了,才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慈善才能在助力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发光添彩。

  有利于营造大众慈善环境。大众慈善是中国现代慈善的一大特点,只有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慈善才有力量,才能发挥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有智的出智作用。全民慈善之时,必然是中国文明大盛兴、社会大进步的和谐稳定之期。

  有利于慈善组织在参与社会救助和社会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动能。中国拥有14亿人口,社会救助、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仅靠政府的力量还不够,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助推。慈善组织是一个依法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是联络各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大平台,可以聚集各方力量,履行社会责任,在社会救助、社会治理中发挥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的独特动能。

大慈善格局之“道”

  抓住以下六个方面,就抓住了构筑大慈善格局的“牛鼻子”,从而推进各项慈善工作的创新发展。

  聚力党建工作,强化“两个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精神,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对于引领社会组织正确发展方向、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发挥作用;对于把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扩大党在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都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组织党组织是党在社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政治核心,起着保证政治方向、团结凝聚群众、推动事业发展、建设先进文化、服务人才成长、加强自身建设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慈善组织党建工作,是引领和推动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政治保障和强大动力,必须始终坚持。

  聚力善款募集,强化“两个并举”。筹募工作是慈善事业的本钱和源泉,是慈善事业得以发展的物质生产力。传统的慈善募集主要靠线下进行,现代慈善要走线下和线上并举的路子,尤其是线上募捐更具广、短、快、参与度高的特点。我们必须在搞好线下募捐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线上募捐,拓展募捐渠道,增加募捐总量,扩大救助人群。

  聚力项目实施,强化“两个管理”。项目实施是慈善事业的主干和品牌。慈善救助项目化、项目实施品牌化,已成为慈善项目实施的常规要求。在项目实施中必须强化规范化、实效化管理。规范化就要做到项目的考察论证、立项策划、协议签订、实施标准,操作运作、检查验收、建档立卷等一系列工作均要有规范化的程序和管理。实效化就是要务求项目的成效。品牌化首先必须是实效化,没有实效不会成为品牌;实效又必须结合实际,扎实实施;实效也必须守正创新,狠抓落实。有了实效化、品牌化的项目,才能提高慈善救助的质量和水平,才会增强慈善组织的影响力和公信度。

  聚力网信宣传,强化“两个意识”。慈善宣传工作是慈善事业的先导和动力。做好慈善宣传工作,是树立慈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手段,也是动员社会力量、营造社会氛围的必要举措,是“筑善基、开善源、促善行”的重要工作。在慈善宣传中,中心意识和创新意识需要强化。慈善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慈善宣传也必须突出中心工作主题,坚持守正创新的宣传方法,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在普及慈善意识、传播慈善文化、弘扬传统美德、讲好慈善故事等方面发挥好宣传的引领导向作用。

  聚力志愿者工作,强化“两个服务”。志愿者是慈善事业的社会人力资源,是大众慈善的标志,是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的生动体现,是慈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事业方兴未艾,永远在路上。在志愿服务的长河中,必须要强化常态服务和品牌服务这两个核心。常态服务和品牌服务是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常态服务是品牌服务的基础,品牌服务是常态服务的升华。要强化“两个服务”,必须认真学习落实《慈善法》中“慈善服务”专章,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好《志愿服务条例》,确立志愿服务应当遵循的“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原则,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强化志愿服务权益保障,落实志愿服务促进措施。

  聚力自身建设,强化“两个提升”。慈善事业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发展慈善事业,关键是人,关键是队伍建设。在充分认识自身建设重要性的同时,必须着力在提升人的素质和工作绩效上下功夫。在人的素质提升上,必须加强学习培训,加强教育引导,加强制度管理,注重思想、政治、能力建设,增强守初心、担使命、做奉献意识。绩效既是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标准,也是衡量单位工作业绩的标准。没有绩效,什么也没有。在自身建设中,要始终围绕“两个提升”下功夫、做文章、求实效。

  (作者单位:榆林市慈善协会 钟开有)

责任编辑:csgyb2

上一篇:慈善需要公信,也需要互信
下一篇:“大考”之余抓好“大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