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慈善公益报>头条

将慈善进行到底 ——甘肃省会宁县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王文汉谈慈善的红色基因

时间2021-08-23 04:07:43   来源:慈善公益报 

 


 

将慈善进行到底

——甘肃省会宁县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王文汉谈慈善的红色基因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茫茫陇原大地,曾经的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秦陇锁钥”会宁,曾经的红军主力会师之地。

  历史上的长征与新时代的长征在这里交汇,伟大而不朽的长征精神在这里融合。

  这是一片沧桑历尽的土地,既曾有“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的富美,也曾有“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悲凉。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会宁贫穷多灾,是全国出名的贫困县。然而,会宁也是全国闻名的“状元县”。“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会宁县绝非一句口号,一句豪言,而是一分钱要掰成两半儿一半儿给教育,一盏灯要分照两边儿一边儿给学生的实打实的生活抉择。

  会宁教育,“三苦两乐”——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正是基于这种苦乐相依的精神,使会宁成为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教育大县”,也因此使扶贫济困、助教助学蔚然成风,成为当之无愧的“慈善大县”。

  记者与会宁县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王文汉相识已久,平日虽各自忙碌,鲜有联系,但彼此之间却总有一个话题相通,一处志趣相投——那就是慈善。

  年近古稀的王文汉喜欢“在山言山”,说慈善、话教育、谈助学,话匣子打开总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一如他说起自己的红色家庭与敦厚家风。8月16日,借参加会宁县2021年高考文理科前三甲考生嘉奖仪式之机,他与记者谈起了近年来的工作与来年即将退休后的打算。

最应感谢付出真金白银的慈善家

  都说“上善若水”,是指其“利万物而不争”的至性。而在人们心目中,水又是生命、智慧与财富的象征,很好地诠释了善的本质。人何以行善持善,善作善成?“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世间不变的道理。

  王文汉说:“不论是扶贫济困还是助学助教,都离不开爱心企业与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他向记者特别介绍了多年来持续捐助会宁教育事业的甘肃兆烽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任兆明。在致力企业发展的同时,任兆明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特别是在助学助教方面更是一诺千金、一掷千金。十多年来,他已累计捐款300余万元,彰显了一家社会责任企业与一位企业家、慈善家的情怀和担当。

  会宁作为革命老区,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信念早已深入人心。当得知今年又有多名同学考取北大清华后,任兆明感到十分欣慰,决定继续出资奖励学生,并将一如既往支持会宁慈善、教育事业。任兆明常说,能把一份爱心献给教育,献给学生,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
 



王文汉(左)为贫困学生发放免费眼镜

 

  王文汉指着今年高考获得文理科前三甲的学生说:“对于这些会宁孩子,高考是他们人生最重要的关口。然而每年高考过后,许多学生,特别是农村贫困学生面对自己的优异成绩和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却既欢喜又忧愁。欢喜的是即将踏入高校殿堂,愁恼的是相对高昂的学杂费会为父母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为了让这些寒门子弟不再有后顾之忧,多年来,会宁县慈善会把慈善助学当作一件大事要事来抓,通过广泛发动省内外爱心企业家慷慨相助,使众多学子圆梦大学,安心读书,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今年,在会宁县慈善会全体同仁的努力下,共为困难学子募集善款147.9万元,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对优秀教师进行嘉奖。”

  王文汉说:“助力教育,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旧会是会宁慈善的重中之重。”

一个老慈善人的红色故事

  王文汉有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他喜欢的一句话:慈善是航行于苦海里的一叶扁舟,是闪烁于寒夜中的一烛光火,看似式微,却能带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这是他的一个老习惯,既是对自己工作性质的一种肯定,对自己工作理想的一种表达,也是对自己工作状态的一种激励。总之很符合他严谨周到、古道衷肠的为人。

  王文汉说:“2020年9月,我有幸被中华慈善总会推荐为‘全国慈善会基层优秀慈善工作者’,能荣登全国慈善‘光荣榜’‘功德簿’,绝非一日之功。很多时候,人们往往看到的是慈心善举结出的花果,却常常忽略了奔走在慈善道路上的艰辛不易。

  “我出生在一个富有红色基因的贫民家庭,同时,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家祖祖辈辈家风纯朴,追求向善。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我父母不畏反动派秋后算账的威压,想方设法为红军将士疗伤送餐,深受红军将士的感谢和称赞,认为我的父母可以委以重托,于是就将为朱德总司令和红军直属机关送镆送菜的重任交给了我父母,直到红军离开。临别时,红军为我父母立了欠据(后因战乱遗失),朱总司令还将自己仅有的瓷茶壶留作纪念,以表谢意。我三叔王倦被红军秋毫无犯的革命纪律和高尚信仰所感动,毅然参加红军,南征北战,不幸于1945年在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为国捐躯。1953年3月17日,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革命牺牲军人光荣纪念证’。从此,我们王家人与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红色烙印在家族深深镌刻,成为日后我家战胜困苦、教育后代的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2007年2月17日(农历腊月三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会宁,我的胞兄王文乾作为为红军胜利会师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红军英烈家属代表,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为了回报党和国家的恩泽,1962年,我们毅然将朱总司令赠送的瓷茶壶无偿捐赠给会宁县文化馆,后又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此外,我和兄长王文奎还将仅存的‘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木刻小屏风、‘赤化全川(1934)’字样的两枚铜币(500文、200文各1枚)捐赠给‘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当时,有人不远千里多次专程上门高价求购,都被我们一一谢绝。这些珍贵文物在艰难岁月陪伴并熏陶着我们一家,使我从小就萌生了‘应时宇宙行慈善,向苦海横舟运方便’的远大志向,并立志穷其毕生。”

慈善是使人受益终身的选择

  会宁古风热土,王文汉于此耕善种德已整整15个年头。其间有辛苦,有心酸,但给他更多的还是欣慰。

  王文汉说:“参加慈善工作15年来,在省、市慈善总会,市、县民政局的热情关怀与大力支持下,我全力以赴投身慈善事业,通过各种渠道筹募善款善物达9500余万元,全部用在了扶贫济困、助学助教、助残助医以及社会公益事业上。多年来,我们资助的各学段特困学生达9600多人,每年用于资助特困大学生的助学款都在160万元以上,年均救助学生600余人。此外,我们还筹集善款143.5万元,用于资助奖励优秀教师493人次。同时,还争取到698.44万元用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向初高中、小学及幼儿园捐赠校服、运动鞋、童鞋等31000多套(双)。2020年,我联系兰州华夏眼科医院为会宁县一、二中学生无偿配镜400余副,完成近视手术4例,总价值20多万元。今年9月,我们将继续为县一中学生配镜200副。此外,我还联系甘肃省慈善总会‘大慈助学基金’,为县一中200名家庭困难学生每人捐赠1000元助学金。

  “在筹款过程中,尽管有时也会受到冷遇、遭受冷眼,但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全社会的慈善氛围和发自人们内心的友善情感。2006年,在庆祝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70周年之际,红军会师旧址改扩建工程启动,亟需建设资金。当时,会宁县财政拮据,我临急受命,被任命为会宁会师旧址建设筹资组组长。面对重重困难,我毅然签订了筹款责任书,开始四处奔波,多方筹措,整整一年时间。我们出入机关单位、工矿企业200多家,跨越5、6个省份,行程2万余公里,终于筹得700多万元。我们的所有付出都是出于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对革命圣地的仰慕和对家乡的深情。按照目标责任书,我超额完成筹资任务,应得奖金30万元,但均被我婉拒,全部上交公家。记得为了第一笔善款,我还忍痛割爱,将家传的1949年至1952年的四整版共400张邮票作为感谢,赠给了捐资人。

  “在投身慈善的过程中,我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好伙伴。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使防护口罩变得金贵,我想起了因善结缘的老朋友,国际医疗队队长戴尔。在我的争取下,国际医疗队为会宁捐助了8000只医用口罩。我们不顾危险第一时间将口罩送到战斗在一线的环卫工人、社区志愿者、媒体记者和村社群众手里,真比急时雨还要珍贵。十几年来,戴尔和国际医疗队为会宁6500余户贫困家庭免费实施会诊治疗,完成白内障、疝气、唇腭裂等手术1000多例,投入超过2800多万元,有2.6万余名贫困群众受益。其中记忆深刻的是,在我的多次请求下,国际医疗队为两位特别患者进行了手术。一个是新庄镇的马若兰(化名),她年仅10岁,患有一种严重的心脏病。她父亲是个聋哑人,母亲患有精神病,父母尚需照顾,更别说为孩子进行手术了。于是,马若兰打算放弃治疗。在我的坚持和戴尔团队的努力下,最终手术获得成功。如今已经5年过去,她和正常孩子没什么两样,每天快乐上学,高兴生活,令人十分欣慰。另一个是郭城镇新堡子村的张元元(化名),戴尔团队第一次见到他时只有8岁,脸上长着厚厚一层毛发,只能看见眼睛嘴巴。孩子原本很聪明,但平日周围异样的眼光使他变得消沉孤僻。戴尔团队为他联系了云南昆明一家专业医院,经过6次脸部植皮手术,现在孩子的外貌已和常人没有太大区别,他也重拾了生活的自信。

  “因受疫情影响,国际医疗队的援助计划宣告暂停,我又通过翻译请戴尔向会宁进行教育捐款,将原本资助会宁的27万元医疗救助费用变为助学金,共资助贫困学子135人。”

施恩与感恩是最圆满的慈善

  屈指算来,王文汉自16岁参加工作,至今已整整54年,而他也已跨上70岁的门槛。从退休前的忙忙碌碌到退而不休,为会宁慈善继续奔波撒种,他的生活可谓因善而丰富,因善而怡悦,因善而圆满。

  王文汉说:“明年年初,县慈善会将要换届,我也因年龄和身体原因要退下来了。虽然即将离开我所热爱的工作岗位,但我心向善的观念和理想始终不会改变。我依旧会继续关心、关注会宁慈善事业,努力做好传帮带工作,让会宁慈善接力前行,永不休止。”

  在王文汉身上,分明有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心斗志。长年奔走一线的他,身上动过3次大手术。但他从不为病痛所扰,访贫困、问疾苦、打水窖、建塘坝、运物资……会宁每次慈善活动都有他的身影,几乎是和小伙子们拼在一起。

  然而,对于所有慈善人,善待他人,也该同样善待自己,唯此方为圆满的慈善。让王文汉最感欣慰的是,在他为会宁慈善操心奔劳的15年里,有无数贫困乡亲、寒门学子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与慈善的温暖。也许这一切并不那样炫目显赫,但却总能在人生的某刻被焕发出来,成为指引前路的烛火,驱走寒夜的曦光。

  不说告别,但王文汉想对年轻后生与即将外出求学深造的同学们说几句心里话,算是一位老慈善人的忠言善语——

  “我希望你们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要特别珍惜美好的学习生活,将个人志向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将个人成长同祖国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起来,刻苦学习,努力向上,用自己的笔去书写美丽的人生华章;要努力增长见识、锤炼本领、刻苦自励、奋发图强,最终成为建设国家、建设家乡的栋梁之材;要传承知恩图报、弘扬崇善重义的美德,将父母之恩化为成长之力,将师生之情化为成才之志,将社会之爱化为成功之路,在不懈的奋斗中创造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csgyb2

上一篇:宫蒲光:调整低保制度的逻辑起点 优化社会救助制度设计
下一篇:打造乡村振兴的“慈善模式” 湖北省直六部门发文加快推进“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实施